河南省话剧院携手名导打造原创话剧《老家河南》
更新时间:2025-05-13 19:20 浏览量:1
## 当河南人第一次在剧场里听到乡音,全场沸腾了…
"恁说啥嘞?""中!""得劲!"——当这些地道的河南方言从话剧《老家河南》的舞台上响起时,台下的观众先是一愣,随即爆发出雷鸣般的掌声和会心的笑声。这部由河南省话剧院倾力打造、国内知名导演操刀的原创话剧,正在用最质朴的方式,讲述着属于河南人的精神史诗。
一、方言话剧:一场迟来的文化正名
在首演当晚,65岁的郑州退休教师王爱琴在听到剧中老母亲用纯正的豫西口音呼唤儿子时,忍不住潸然泪下。"几十年了,第一次在正规剧场里听到这么亲切的家乡话。"这句朴实的感慨,道出了无数河南观众的心声。
《老家河南》大胆突破"话剧必须说普通话"的窠臼,全剧70%对白采用河南各地方言。编剧团队历时8个月,走访18个地市采集方言样本,最终呈现出豫东、豫西、豫南、豫北四大方言区的语言特色。这种对方言的坚守不是猎奇,而是对文化根脉的深情回望。
剧中有一段令人动容的母子对话:
"娘,俺想去南方闯闯。"
"中,记住走到天边,恁的根在河南。"
简单两句对白,用最地道的豫中口音道出了河南人"走出去"与"回望来处"的永恒命题。
二、黄河岸边的人间烟火
导演陈大宁将这部剧定义为"新乡土现实主义",舞台设计堪称惊艳。倾斜15度的特制舞台上,3D投影技术让黄河水真实"流动",24米长的LED天幕实时变换着太行山色。最绝的是第二幕"麦收时节",剧场顶部突然飘落真实的麦粒,配合舞台两侧吹来的热风,瞬间将观众带入三伏天的打麦场。
剧中人物个个鲜活:
- 总想"中个大奖"的彩票店主老周
- 坚持古法酿醋却面临拆迁的徐师傅
- 从深圳返乡创业的"95后"女村官
这些角色身上,既有河南人的执拗与幽默,更闪烁着中原文化"重义轻利"的精神光芒。当徐师傅说出"醋坊能拆,手艺不能断"时,台下响起长达2分钟的掌声。
三、文化自信的当代表达
《老家河南》的突破性在于,它既不是对苦难的贩卖,也不是对成就的歌颂,而是用平视的角度展现河南人的生存智慧。第三幕"高铁工地"的群戏中,来自豫东的钢筋工与豫西的模板工因为方言差异闹出笑话,最终却在暴雨抢险中结成生死之交,这个片段被观众票选为"最催泪瞬间"。
该剧音乐同样令人惊艳。主题曲改编自河南坠子,加入电子元素后,传统曲艺焕发出惊人的现代感。二胡演奏家马向华创作的间奏曲《黄河谣》,用乐器模拟了黄河不同河段的水声,堪称声音版的"黄河万里图"。
目前《老家河南》已开启全国巡演,上海站演出时,有观众特意带着《河南方言词典》来看戏。制作人李梦透露,下一步计划推出方言版、普通话版双版本,让更多观众读懂河南。正如剧中那句点题台词:"老家不是用来回的,是让你永远知道往哪走。"
这部话剧的火爆证明:当地方文化获得真诚而艺术的表达时,引发的共鸣可以跨越地域。那些曾被视为"土气"的方言和生活细节,恰恰构成了最打动人心的文化密码。在文化自信成为关键词的今天,《老家河南》为地方文艺创作提供了极具启发性的样本——最好的故乡叙事,从来不需要刻意美化或辩解,真实自有千钧之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