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学陕军”如何炼成“戏剧陕军”?陕西人艺上海驻演的五台大戏与三个命题
更新时间:2025-10-22 19:37 浏览量:1
金秋十月,文学“申”动,戏剧“陕”耀。今天,陕西人民艺术剧院来沪驻演主题研讨会在上海举行。此次,陕西人艺携《白鹿原》《平凡的世界》《主角》《生命册》《星空与半棵树》五部现实主义力作,集中亮相中国上海国际艺术节,其中四部改编自茅盾文学奖作品,以其鲜明的秦风秦韵和深厚的文学底蕴,引发沪上戏剧界与评论界对“文学剧院”模式和中国话剧未来走向的深度思考。
从文学到舞台:思维转换的创造性路径
中国作家协会副主席、茅盾文学奖得主,话剧《主角》《星空与半棵树》的原著作者陈彦,为“文学剧院”的成功给出了精辟的注脚。在他看来,陕西人艺的改编既尊重原著,又超脱原著,改编者实为“站在小说家肩上的创造者”。作为被改编者的陈彦深有感触,版权购买只是起点,真正的改编不应止步于“忠实翻译”,而应在吃透、消化,甚至“粉碎”原著精神的基础上,依照话剧艺术规律进行再创造,使作品在舞台上焕发新的立意与张力。
文艺评论家仲呈祥从理论层面佐证了这一观点,陕西人艺在将文学思维转化为话剧思维方面积累了宝贵经验。真正的改编,是从文学的平面叙事与个体想象,转向话剧的视听语言与集体共鸣。这是一条漫长但值得探索的“康庄大道”。
所以,这一艺术方法论的命题—— “文学如何成功转变为戏剧”,在于探索一条从文学经典走向舞台经典的创造性路径。
地方院团的突围:艺术个性与品牌塑造
面对当下话剧创作出现的趋同化、模式化趋势,专家从陕西人艺身上找到了地方院团突围的答案:坚持独特的艺术个性。
上海戏剧学院原院长荣广润认为,艺术的生命力在于个性,陕西人艺的成功在于形成了独特的选材眼光、艺术表现力和“高亢激越、浓烈的乡土气息”的美学风格。这种扎根于关中大地,甚至略显粗粝的舞台气质,让其成为中国话剧界一支重要的崛起力量,给全国戏剧界带来了示范效应。
陕西人艺院长李宣对此进行了呼应,她介绍,剧院正是通过十年耕耘,构建了“茅奖系列”与“陈彦三部曲”两大品牌,在不追逐明星、不迎合流量的坚守中,形成了独具特色的“陕西人艺模式”,实现了艺术追求与剧院建设的双提升。
所以,这一剧院发展观的命题—— “地方院团如何在竞争中立足”,在于地方院团可以通过深耕地域文化与文学传统,打造具有辨识度的艺术品牌,实现可持续的成长与突围。
现实主义的深度:苦难书写与精神照亮
陕西人艺的作品为何能跨越地域,引发上海观众的共鸣?答案在于作品对时代与人性的深刻洞察。
《剧本》杂志主编武丹丹认为,陕西人艺的作品“摒弃廉价与简单的乐观,深刻而细致地描绘苦难”,并歌颂人在苦难中迸发出的顽强生命力。这些作品不仅是北方风土的呈现,更是普通人在命运淬炼中彰显的生命韧性。以此次在沪首演的《星空与半棵树》为例,上海戏剧学院教授刘明厚认为,该剧在宏大叙事中完成了对人性、正义的坚守,特别是通过小人物的挣扎、从明哲保身到维护正义的觉醒,映照了时代潮流面前每个普通人的选择。文艺评论家丁科民则总结该剧是“理想与生命的诗意浪漫”,是底层人物的精神坚守,也是“新乡土中国”的时代表达。
陕西人艺在上音歌剧院驻演五台大戏
文艺评论家郦国义将此次陕西人艺的驻演,视为对上海“海纳百川”文化传统的呼应,并由此提出对上海文艺创作的反思:面对陕西人艺“以改编立院、以精品立身”的实践,上海又该如何回应?
所以,这一精神内核的命题—— “现实主义戏剧的深度何在”,在于真正的现实主义作品,其深度源自对普通人在时代变迁中命运沉浮与精神世界的深邃洞察与诗意表达,从而跨越地域,触动人心。
栏目编辑:沈毓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