温馨提示:本站为该正规票务导购网站,提供国家话剧院票务中心正规的购票信息展示。
你现在的位置:首页 > 演出资讯  > 歌剧话剧

田沁鑫人民日报撰文:让话剧艺术更好承载中华文明特质

更新时间:2025-10-21 07:24  浏览量:1

构建中国式演剧观——

让话剧艺术更好承载中华文明特质(坚持“两创”·关注新时代文艺)

中国戏剧的观演关系凝结着中华文化的精神意蕴与审美智慧,延续着一代代表演者的演剧理念、方法和程式,承载着观演者的接受度、理解度和习惯性。中国式演剧观的提出,既是对历史经验的总结,更是面向未来的文化自觉

进入新时代,中国话剧人坚定文化自信,坚持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创作演出了一批弘扬中国精神、凝聚中国力量的舞台作品。我们也更加深刻地认识到,当代中国话剧只有找准自己的根脉,自觉运用“两个结合”指导理论建设和艺术实践,才能更好彰显中国表演艺术精神,磨砺中国式表情达意的表导演风格与精神气质。构建中国式演剧观,让源自西方的话剧艺术更好地承载中华文明特质,成为中国戏剧界的一项重要使命。

演剧观的核心内容是观演关系,独特的地理、历史、文化所产生的演剧形式,蕴含着表演者和观演者之间独特的审美关系,逐渐形成一套演剧和观剧习惯。中华五千年文明史发展流变,孕育了中国艺术如诗歌、音律、舞蹈、绘画、书法、建筑等独有的审美特质,造就了这个古老大国兼具诗歌式浪漫主义精神和功夫式表现主义气质的演剧形式,以及观众既认功夫又不“当真”的观剧习惯。

如果将中国式演剧观的理论探索置于中国戏剧发展的历史长河中,我们可以清晰地看到绵延数千年的传承与演变。上溯至先秦的优、汉代的百戏、唐代的参军戏,经宋金院本、宋元南戏而臻于元杂剧、明传奇之盛,到600余年前诞生的昆曲、200多年前形成的京剧,其中蕴含着表演者与观演者之间表情达意的丰富形式,以及与之相对应的多层次审美关系和文化寓意,逐渐形成极具中国特色和风格的演剧观。它既有广博的包容性,又有鲜明的独特性;既有极大的开放度,又有严苛的规矩传承;观演交融,表达一体,丰富自由,简洁明确。这种观演关系,凝结着中华文化的精神意蕴与审美智慧,延续着一代代表演者的演剧理念、方法和程式,承载着观演者的接受度、理解度和习惯性。

20世纪50年代,戏剧界开始“话剧民族化”和“中国学派”的探索。改革开放之初,文艺界在陆续恢复上演优秀传统剧目的同时,又受到“西方文化热”的强烈冲击,民族戏剧的建设时断时续。从“话剧民族化”的探索,到新时代“坚持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的提出,近半个世纪的文艺进程,折射出近代以来中西文化对话之复杂,也凸显了坚定文化自信之必然。在这样的背景下,中国式演剧观的提出,既是对历史经验的总结,更是面向未来的文化自觉。

从思想内涵上,中国式演剧观以儒家“明德”“义理”为精神底色,融合道家“虚静”“自然”、禅宗“境界”的哲学思辨,形成了寓教于乐、亦庄亦谐的美学风格。《铡美案》鞭挞抛妻弃子、道德败坏,《红鬃烈马》倡导不嫌贫爱富、赞美不离不弃的爱情,《四郎探母》探讨忠诚与孝道共存,这些故事生动演绎悲欢离合,深刻讨论伦理道德,让观众在亦庄亦谐、亦悲亦喜中,体会中国道德精神,感悟人生况味。中华传统美学讲求意境、格局,写意精神和游戏精神交织,可变性和流动性兼备,是中国式演剧观重要的审美精神。这些独特的审美构成,厚植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演变为综合性的舞台艺术,流光溢彩,传承至今。

在艺术表达上,中国戏剧融合诗歌、音乐、舞蹈、绘画等多种艺术元素,形成写意、虚拟、程式化的表现方式。唐诗的凝练结构、宋词的婉转韵致、元杂剧的叙事张力,共同塑造了中国戏剧“以形写神、意蕴为先”的艺术特征。传统绘画倡导“横墨数尺,体百里之迥”,这种超越形似、追求神似的艺术理念,使中国戏剧在有限舞台中展现无限意境,体现出中华艺术的高度智慧。

在创作方法上,中国式演剧观坚持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传统不是僵化的标本,而是流动的江河。将历史转化为具有当代审美特质的舞台叙事,既尊重历史真实,又赋予其现代戏剧形式,需要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汲取素材和灵感,对历史上的优秀经典作品有了解、善转译,在传承创新中赓续中华文脉。

在文化立场上,中国式演剧观坚定文化自信。只有深刻认知中华美学精神的独特价值,才能在国际戏剧对话中保持主体性。只有全面深入了解中华文明的历史,真正理解中国的文化艺术,才能有效运用丰富的手段、先进的科技、多样的形式去展现灿烂的中国故事。

进入新时代,中国国家话剧院以创作实践推动理论创新,推出了《生死场》《四世同堂》《大宅门》《青蛇》《北京法源寺》《苏堤春晓》等传统和历史题材作品以及《谷文昌》《抗战中的文艺》《鼓楼那些事儿》《直播开国大典》等现当代题材作品。在这些艺术实践中,主创团队从深刻感知五千年文明带给我们的优秀文化资源入手,在中国表演艺术的千年脉络里寻找当代答案,从传统戏曲的活态传承中汲取灵感,实现了舞台艺术的创新创造。

剧院在多年的艺术探索和舞台实践中,逐步形成了具有中国特色的演剧方法论。怎样进一步构建中国式演剧观,指导提升艺术创作,让中国话剧比肩世界戏剧最高水平,为推进强国建设、民族复兴注入更多精神力量,成为我们必须直面并攻克的重大课题。“两个结合”的提出,为破解这一文化课题提供了理论依据和思想资源,为中国表导演艺术发展带来新的时代机遇。

面向未来,我们要进一步增强文化自觉、坚定文化自信,在深化实践探索的同时,加强理论构建与体系化阐述,使中国式演剧观在世界戏剧对话中产生更大影响。同时努力辐射影视剧等其他文艺创作,以独立自主的艺术态度,向世界传播中华文明,引领世界艺术潮流。要在坚守中华文化立场的基础上,广泛吸收人类戏剧文明成果,用更多弘扬中国精神、彰显中国气派的优秀作品,讲好中国故事,传播好中国声音,为人类戏剧艺术的发展贡献中国智慧。

场馆介绍
国家话剧院作为专为话剧演出而设计的国话大剧场为国家甲等剧场,其外观设计灵感来源于中国传统建筑与舞台元素,大剧场外观设计含蓄厚重。建筑顶部四片下垂的弧形体量犹如四幅张开的大幕,象征一出戏剧正要上演,建筑... ... 更多介绍
场馆地图
北京市西城区广安门外大街277号
乘坐6,613,109,46,122,410,38,76,42,53,477至广外甘石桥
中国国家话剧院剧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