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视剧《阵地》唤醒烽火传奇: 重忆话剧《一年间》在桂林的往事
更新时间:2025-10-10 11:40 浏览量:1
八路军桂林办事处纪念馆展出的桂林文化城时期的剧票。 记者张苑 摄
1939年演出的话剧《一年间》剧照。
“记住了,这是我们的家!是祖先传给我们的家!”舞台上,一位白发苍苍的老人大声喊道。他的话语铿锵有力,直抵人心。面对日军的侵略,家里的老宅被汉奸侵占,这位朴素的中国老人发自肺腑地喊出广大民众的心声。顿时,台下响起雷鸣般的掌声,观众们在强烈的共鸣中流下感动的泪水……
——这是近期热播的电视剧《阵地》第14集中触动人心的一幕场景。
近日,随着这部文化抗战剧的热播,1939年抗战话剧《一年间》在桂林公演的往事再度从历史深处浮现。这场由夏衍编剧、欧阳予倩统筹、焦菊隐等几位导演执导演出的戏剧盛宴,不仅为《救亡日报》筹集了急需的复刊资金,更在山河破碎之际,为桂林这座抗战文化城点燃了不灭的精神火炬。
记者以电视剧为线索,通过采访和查阅史料,带您探寻86年前这部备受瞩目的抗战话剧“落地”桂林的始末。
一部话剧三种版本:揭开桂林戏剧抗战序幕
1938年秋,广州、武汉相继沦陷,大批进步文化人士辗转南下,桂林凭借独特的地理区位,成为抗战文化的“避难所”与“桥头堡”。夏衍、欧阳予倩、焦菊隐等戏剧巨匠在此集结,使这座山水之城迅速成为全国戏剧运动的中心。当时,夏衍担任总编辑的《救亡日报》刚迁至桂林。《救亡日报》复刊后经费极度紧缺,戏剧界遂决定以联合公演的形式筹措资金,夏衍1938年创作的四幕话剧《一年间》成为首选。
《一年间》以1937年8月至1938年8月抗战第一年中动荡变幻的社会现实为历史背景,围绕爱国绅士刘爱庐一家在抗战爆发一年间的遭遇和命运展开。故事以独子飞行员瑞春在新婚之夜辞家飞赴前线作战为序幕,讲述刘家老少在战乱中颠沛流离的逃难生活;剧目最后以瑞春成为空军英雄,为抗战而牺牲为结局。全剧通过刘家三代人的遭遇,展现普通民众在战争中的生存困境与精神坚守。
据《桂林文化城史料汇编》一书中讲述,当时在桂林排演话剧《一年间》时,为了扩大影响力,剧组创下了“一部话剧三种剧本”的新模式,即分多组同时排练,国语(分为红、蓝两组)由孙师毅负责;桂林话组由马君武担纲,粤语组由焦菊隐担任导演。
桂林抗战文化专家魏华龄在所撰文章叙述了话剧《一年间》在桂林排演的往事:《一年间》的排演几乎集中了桂林所有话剧团的力量,参加者达三百余人,阵容强大。演员以国防艺术社话剧团为基础,还有抗宣一队、新安旅行团和其他救亡团体的参与,是一次桂林演员的总动员。除了强大的导演团队外,摄影、灯光、道具、布景、服装也都调动了桂林第一流人才。
剧组于1939年9月中旬开排,经过二十多天的紧张排练,《一年间》于同年10月6日至10月12日在新华大戏院按国语、粤语、桂语组轮换上演,上演七天共演出十余场,观众达一万多人。反响热烈。曾任《救亡日报》记者的周钢鸣曾在《救亡日报》发表文章中这样评价《一年间》——“打破桂林、广西过去话剧演出水平,揭开桂林文化城戏剧繁荣的序幕”“是中国剧运史上最值得特书的光荣的一页”。
导演焦菊隐:一位胸怀理想的“文化战士”
提到话剧《一年间》就不得不提及导演焦菊隐。他是一位为戏剧而生的文艺巨匠,也是一位胸怀理想的“文化战士”。20世纪30年代,他曾留学法国,学成归国后致力于发展属于中国自己的“新戏剧”。当时正值抗日战争时期,他不仅运用自己所学的知识培养了很多戏剧人才,还义无反顾地投身到抗日救亡运动中,用生动的演出唤醒和鼓舞广大民众。
1938年底,在桂林抗战文化的浪潮中,焦菊隐也来到桂林。可以说,桂林时期是焦菊隐戏剧导演生涯的开始。他不仅对戏剧进行了理论上的研究,还对导演艺术进行了实践探索,把现代戏剧的导演艺术提高到了一个新的高度。
据史料记载,焦菊隐在桂林的重要活动之一,是积极投入话剧运动,为桂林各业余剧团导演了不少好戏。《一年间》是焦菊隐留学回国后参加的第一个正规的、直接为抗战服务的重要剧目,同时这也是焦菊隐导演的第一部话剧作品。在排戏过程中,焦菊隐反复为每个演员说戏,分析角色,要求演员按角色的性格、思想、感情,充分发挥演员的表演技巧和创造能力,塑造出活生生的戏剧人物,然后再由导演去加以调整、取舍和渲染。在《一年间》开排的第二天,焦菊隐因过度劳累而病倒,病愈后马上顶着酷暑继续排练。当时的《救亡日报》刊登的一篇文章中还特别表彰了焦菊隐的辛勤付出:“此上演前之二十余日间,焦(焦菊隐)、宗(宗惟庆)二君之宵旰辛劳,允为同人所共闻共见。”足见焦菊隐对此次导演事业和抗战宣传的挚诚。
文脉永续:舞台上的精神在桂林传承
电视剧《阵地》对这段历史的还原,让众多桂林人,特别是年轻观众得以知晓。
“没想到,在枪林弹雨之外,还有这样一群文化人在桂林以舞台为战场。他们的精神值得我们铭记!”广西师范大学文学院大三学生小李说。在他看来,电视剧《阵地》中细致呈现了焦菊隐与欧阳予倩因演员选用产生分歧、田汉率演员团抵达桂林等筹备细节,十分生动且接地气。
如今,在八路军桂林办事处博物馆,80多年前在桂林演出的众多戏剧的剧票和剧照静静陈列,泛黄的纸张仿佛还能洞见当年戏剧人坚定的信念和不屈的力量。正如剧中焦菊隐所说:“舞台虽小,能装下民族的生死存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