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客观心态抛开偏见
更新时间:2025-09-29 08:26 浏览量:1
我们说过,良好沟通的前提是学会倾听,只有先学会了“听”,我们才能真正学会如何“说”以及“说”什么。可别以为倾听是件很容易的事,很多时候,语言的神奇之处就在于,同样的一句话,从不同的角度去理解,往往能收获到截然不同的意思。
在倾听别人的话语时,最忌讳的就是存有偏见。当你对一个人心存偏见时,那么不管对方说什么,你的第一反应必然是下意识地朝不好的方向去琢磨;而当你对一个人存有好感时,那么即便对方说出来的话不那么友好,你的第一反应也会下意识地去“脑补”一个解释,把对方的话语往好的方向想。
其实,只要是人,不管对人对事,就都不可能做到完全的公正和客观,毕竟人都是有感情好恶的,对亲近的东西自然会容易产生好的联想,而对厌恶的东西自然也就容易提高警惕。但不管怎么样,想要保证倾听的“质量”和“含金量”,我们就要能够在倾听对方的谈话时,尽可能做到抛除偏见,以客观的心态去倾听,去分析对方话语中的意思,只有这样才能避免造成误会,同时也保证沟通的顺畅与准确。
如果有人问沈晨他最讨厌的人是谁,沈晨一定会毫不犹豫地写上裴教授的名字。
沈晨是学戏剧表演的,裴教授就是负责他们班的导师。原本一开始,沈晨对裴教授是没有什么意见的,甚至还比较崇拜他,毕竟裴教授的课是说得真好,个人履历也光辉灿烂得很,完全当得起任何人的偶像。
沈晨一直是个比较自信的人,从小就长得好看,也乐于表现自己,在表演方面也确实有一定的天赋,可以说是在众人的吹捧和掌声中长大的。裴教授也夸奖过沈晨,说他的表演有灵气。
在专业方面,裴教授一贯要求特别严厉,尤其是对那些他认为有天赋有才华的学生更是如此,学校里不少学长学姐私底下也都表示,想知道裴教授最喜欢哪个学生,就看他把哪个学生骂得最惨,训得最狠。而沈晨就很幸运地成为被裴教授骂得最惨、训得最狠的学生之一。即便每天都被裴教授骂得狗血喷头,但沈晨心里其实是暗自有些欣喜和骄傲的,那时候他觉得,裴教授对他越是严厉,骂他骂得越是狠,那说明裴教授对他寄予的希望就越大,认为他能做得比任何人都更好。
直到有一次,沈晨无意间得知,原来裴教授有个侄子居然是自己高中时候的同学,更重要的是,高中三年里,沈晨和那个同学一直都不对付,而且两人之间严格说来,还真说得上有“深仇大恨”。因为在高三的时候,正是由于沈晨的举报,那个同学聚众斗殴的事情才被学校知道,后来那件事闹得很大,还牵扯到了一些刑事问题。不久之后那个同学就转学了,后来似乎听说他高考的成绩很不理想,也不知道有没有复读。
自从得知这件事情之后,沈晨就开始怀疑,裴教授很可能是故意针对自己,打压自己,想为他侄子“报仇”。有了这种想法之后,沈晨就再也没办法像从前那样,对裴教授的批评这么看得开了。
裴教授骂沈晨走位有问题,不够精准,沈晨就觉得裴教授是不想让自己站在舞台中央,想抹杀自己的存在感;裴教授说沈晨不努力,好高骛远,沈晨就觉得裴教授是想打压他,不让他抓住机会出头;裴教授骂沈晨表演不到位,只会耍帅,沈晨就觉得裴教授这是想故意把他引导歪,让他的形象一落千丈……总之就是,不管裴教授怎么说怎么做,沈晨都会下意识地往坏的方向想。
临近毕业的时候,有剧组向沈晨发出了邀请,想给他一个角色。当时,裴教授得知情况后还特意把沈晨约到办公室,让他拒绝这次的邀请,并告诉沈晨,这个角色并不适合他,甚至可能会局限他之后的发展,并告诉沈晨再耐心等待一段时间,过阵子他手头上会有一个不错的角色推荐沈晨去演。
客观来说,裴教授帮沈晨分析的事情都是非常有道理的,但由于心存偏见,沈晨先入为主地觉得,裴教授是故意想让自己错失这个机会。尤其后来,他还得到消息,说裴教授有意向剧组推荐另外一名学生。为了破除裴教授的“阴谋”,沈晨很快就偷偷和剧组签了约,让裴教授感到非常失望。
一直到毕业之后,沈晨才从爸爸口中得知,原来裴教授和爸爸以前是战友,在得知沈晨去了裴教授负责的班级之后,爸爸还私底下和裴教授打过招呼,让他关照关照自己儿子,但不要告诉他自己和他的关系,以免儿子真把自己当成个“关系户”,不好好努力奋斗。至于裴教授的侄子,事实上,裴教授就连他侄子曾经和沈晨做过同学的事都不知情……
可见,心存偏见,对一个人的判断力有着非常巨大的影响,当我们在倾听一个人说话之前,如果不能将心中的偏见抛除,以客观的心态去倾听并分析对方话语中意思,那么就很容易会造成误会,不仅伤害别人,对自己也没有任何好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