温馨提示:本站为该正规票务导购网站,提供国家话剧院票务中心正规的购票信息展示。
你现在的位置:首页 > 演出资讯  > 歌剧话剧

张志坚:62岁爆红的“高育良”,46年零绯闻背后的人生答案

更新时间:2025-09-22 01:50  浏览量:1

在流量扎堆的内娱,有这样一位演员:24岁踏上演艺路,跑龙套、演话剧,在行业里默默耕耘近40年;62岁凭“高育良”一角家喻户晓,却依旧低调得像圈外人;出道46年零绯闻,70岁时牵着妻子的手逛景区的照片,比任何红毯造型都动人。他就是张志坚,一位用时光沉淀演技,用坚守诠释生活的“老戏骨”。

1955年,张志坚出生在南京一个充满文艺气息的军人家庭。父亲曾是新四军军部文工团成员,家里的唱片、剧本,是他童年最鲜活的“启蒙教材”。那时的他总跟着父亲看文工团排练,舞台上的悲欢离合,在他心里种下了“当演员”的种子。

可命运的齿轮,起初并未朝着梦想转动。高中毕业后,他没能如愿报考艺校,而是被分配到当地一家针织厂当工人。在那个物资匮乏的年代,工厂生活远比想象中艰苦:没有电灯,夜晚全靠煤油灯照明。

除了车间里的流水线工作,还要下地干农活,放牛、插秧、割稻子,这些粗重的活计,他一干就是四年。多年后回忆起这段日子,张志坚没有抱怨,反而笑着说:“那段时光挺纯粹的,累归累,但心里的演员梦从没断过。”

1979年,江苏省话剧团学员班招生的消息,像一道光照进了他的生活。尽管父亲极力反对,认为“演员这条路太苦,不如找份安稳工作”,但张志坚还是攥着攒了很久的钱,偷偷报了名。凭借着从小耳濡目染的文艺底子,以及骨子里对表演的热爱,他顺利考上了学员班,正式踏入表演行业。

进团后的日子,并没有想象中顺利。作为新人,他只能从跑龙套做起,有时整场话剧下来,连一句台词都没有,只是在舞台角落扮演“路人甲”。但他从不敷衍:别人休息时,他对着镜子练表情、背台词;前辈们排练,他就搬个小板凳坐在旁边,边看边记笔记,把每个角色的情绪处理、台词节奏都刻在心里。慢慢的,他的努力被看到,戏份从“路人”变成了“配角”,再到后来的“主角”,成为江苏人民艺术剧院的中坚力量。

可话剧舞台的天地终究有限,为了追寻更广阔的表演空间,张志坚开始尝试影视拍摄。上世纪80年代末,他陆续参演了八一厂、上影厂的几部作品,虽然角色戏份不多,关注度也不高,但他依旧认真对待每一个镜头。“不管是话剧还是影视,本质都是‘演人’,只要能把角色立住,哪怕只有一分钟的戏份,也值得好好琢磨。”

1988年,在事业慢慢有起色的同时,张志坚遇到了生命里最重要的人——张萍。张萍也曾是文艺工作者,两人初次见面时,她正在看张志坚主演的话剧,散场后主动上前打招呼:“您演得真好,每个细节都特别打动人。”简单的一句话,让不善言辞的张志坚红了脸。

相似的爱好、合拍的性格,让两人很快走到了一起。那时的张志坚虽然不算大红大紫,但在话剧圈小有名气,张萍欣赏他的才华,更佩服他对表演的执着;而张志坚则被张萍的温柔与通透吸引,“她懂我对表演的痴迷,也理解我这份工作的辛苦”。不久后,两人低调结婚,没有盛大的婚礼,只有双方亲友的简单聚餐,但这份朴素的仪式感,却成了他们婚姻里最温暖的开端。

婚后,张萍主动放弃了自己的事业,回归家庭,把家里的大小事打理得井井有条,让张志坚能安心专注于表演。1994年,张萍因工作调动要去北京,夫妻俩开始了异地生活。

那段时间,张志坚每周都要坐十几个小时的火车往返于南京和北京之间,有时赶上拍戏忙,连轴转的生活让他疲惫不堪。看着丈夫日渐消瘦的模样,张萍心疼地说:“要不你也来北京吧,虽然从头开始难,但我们一家人在一起,总比这样奔波好。”

这个决定,对张志坚来说并不容易。那时他在南京话剧团已有稳定的工作和不错的口碑,放弃这一切去北京当“北漂”,意味着要从零开始。但看着妻子期盼的眼神,他还是点了点头。

刚到北京的日子,是他人生中最艰难的阶段:没有人脉、没有资源,跑了无数个剧组,得到的大多是“回去等消息”的答复;为了节省开支,他和妻子租住在不足20平米的小房子里,冬天没有暖气,只能靠电热毯取暖。

每当张志坚陷入迷茫时,张萍总会陪着他坐在窗边聊天:“别着急,你的演技这么好,总会有人看到的。就算一直不红也没关系,我们好好过日子,一样很幸福。”妻子的理解与支持,成了他坚持下去的动力。

慢慢的,凭借着扎实的演技,他开始接到一些配角角色,虽然戏份不多,但他总能凭借精湛的表演给观众留下印象。从《大明王朝1566》里的“严世藩”,到《人间正道是沧桑》里的“董建昌”,张志坚的名字,逐渐被业内人士记住。

2017年,《人民的名义》横空出世,成为现象级爆款剧。张志坚在剧中饰演的“高育良”,是一个复杂又立体的角色:表面上温文尔雅、学识渊博,内心却藏着算计与挣扎。

为了演好这个角色,张志坚下了不少功夫:他反复研读剧本,把高育良的每一句台词、每一个眼神都琢磨透;为了贴合角色的“学者气质”,他特意去看了大量法学相关的书籍,模仿大学教授的说话语气与神态。

剧集播出后,“高育良”成了观众讨论最多的角色之一。张志坚的表演,把这个人物的复杂性展现得淋漓尽致:当他和侯亮平“交锋”时,眼神里的试探与防备;当得知自己的学生出事后。

脸上的落寞与无奈,当最终认清现实时,语气里的自嘲与悔恨——每一个细节都恰到好处,让观众直呼“太真实了”。这一年,62岁的张志坚,凭借这个角色拿下白玉兰奖最佳男配角,彻底“爆红”。

一夜之间,他成了家喻户晓的演员,走到哪里都被人叫“高育良书记”。面对突如其来的名气,张志坚却异常清醒:“我不是‘爆红’,只是演了一个让大家记住的角色。观众记住‘高育良’,说明我的表演被认可了,这对演员来说,是最大的肯定,但我还是张志坚,一个想好好演戏的演员。”

爆红后的他,没有接大量的商业代言,也没有参加综艺真人秀,而是依旧专注于拍戏。他接角色有自己的原则:“不管是主角还是配角,只要角色有‘魂’,能让我有发挥的空间,我就愿意演。”近年来,他陆续出演了《狂飙》《人世间》等多部口碑好剧,每个角色都和“高育良”截然不同,却都被他演绎得入木三分。

如今70岁的张志坚,依旧活跃在荧幕上,身姿挺拔、精神矍铄,丝毫看不出岁月的沧桑。私下里,他和妻子的生活简单而温馨:不拍戏时,两人会一起去公园散步、健身,或者在家看看书、聊聊天;前段时间,还有网友偶遇他们一起去旅游。

照片里的张萍气质优雅,张志坚牵着她的手,眼神里满是温柔。结婚几十年,两人从未吵过架,张志坚总说:“我能有今天,全靠我妻子。她不仅把家里照顾得好,还一直支持我做自己喜欢的事,这份情,我这辈子都还不完。”

在流量至上的内娱,张志坚像一股“清流”:他不炒作、不张扬,出道46年零绯闻,靠的是扎实的演技;他不追名、不逐利,爆红后依旧保持初心,只想好好演戏;他对婚姻忠诚,对家庭负责,用几十年的陪伴,诠释了“一生一人”的浪漫。

有人问他:“后悔这么晚才红吗?”他笑着回答:“不后悔。年轻时跑龙套、演话剧的经历,都是我人生的财富,正是那些日子的沉淀,才让我能接住‘高育良’这样的角色。演员这个行业,拼的不是年轻,是阅历,是对生活的理解。”

如今的张志坚,依旧在为自己热爱的表演事业忙碌着。他用46年的坚守告诉我们:成功从来没有捷径,唯有脚踏实地,才能行稳致远;他用几十年的婚姻告诉我们:最好的爱情,不是轰轰烈烈的誓言,而是细水长流的陪伴;他用爆红后的清醒告诉我们:光环终会褪去,唯有初心与热爱,才能照亮前路。

这就是张志坚,一个62岁才“爆红”的老戏骨,一个把生活过成诗的普通人。他的故事,或许没有那么多戏剧性,却藏着最动人的人生答案——坚守热爱,珍惜陪伴,方能不负岁月,不负自己。

场馆介绍
国家话剧院作为专为话剧演出而设计的国话大剧场为国家甲等剧场,其外观设计灵感来源于中国传统建筑与舞台元素,大剧场外观设计含蓄厚重。建筑顶部四片下垂的弧形体量犹如四幅张开的大幕,象征一出戏剧正要上演,建筑... ... 更多介绍
场馆地图
北京市西城区广安门外大街277号
乘坐6,613,109,46,122,410,38,76,42,53,477至广外甘石桥
中国国家话剧院剧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