状告央视投身话剧,携电影重归荧屏,陈佩斯有老一辈艺术家的坚守
更新时间:2025-09-09 17:49 浏览量:3
当年那个让全国观众捧腹的小品演员、春晚常客陈佩斯,突然从聚光灯下销声匿迹多年,不少人至今还记得他的经典台词:“队长,皇军托我给您带个话!”以及与朱时茂的黄金搭档。
最近他携新作品电影《戏台》回归大荧屏,引发关注,无数网友都在热烈讨论他为何消失,又为何再度出现。
在一片争议中,有人痛批他是自砸饭碗,也有人为他的“犟劲”喝彩。
那么陈佩斯的沉浮到底如何演变?他的选择是否值得理解?今天我们聊一聊陈佩斯背后的真正故事。
很少有人知道,陈佩斯并不是被春晚一夜捧红的幸运儿。
他作为著名表演艺术家陈强的儿子,从小见证过父辈中国电影的高光与苦闷。1979年起,陈佩斯和父亲组成父子喜剧档,主演《父子老爷车》《二子开店》等片,他将极具“市井气”的角色演绎得栩栩如生,是中国喜剧影视刚起步时的领军人物。
通过这些作品,他吸引了越来越多的关注,而与朱时茂的默契合作也开始走进群众眼里。
真正改变命运的还是一次偶然机会。两人的自编节目《吃面条》立刻获得春晚导演赏识。
很快,被选入央视春晚阵容,成为全国观众认可的“顶流喜剧CP”。
小品成了合家欢的符号,每到过年他们上荧屏就能收获无数笑声,各代人都能脱口而出那些搞笑桥段。
表面风光无限,实际舞台背后却有难以言说的心酸。节目创作遭遇否决、创新表达被不断压制,更折磨人的,是央视对现场“制造笑声”的安排。
“笑托”作假让追寻观众真实情感的陈佩斯深感困扰。他坦言:“他们并不太尊重创作者。”
1998年,《王爷与邮差》表演当晚遭遇音响失灵、假发掉落,工作人员轻描淡写一句“设备故障”,让他彻底寒心。
祸不单行,第二年外出发现自己与朱时茂的所有春晚作品被央视下属公司在音像店堂而皇之售卖,他们毫不知情也未获授权。
这操作让陈佩斯怒不可遏,最早央视偷卖录像带还曾道歉保证,此次却态度强硬拒绝沟通。
面对屡屡被侵权,只会被忽视的权益,他坚持把央视告上法庭。
最终法院支持了创作者,央视败诉,但“挑战龙头老大”的代价严厉吹响。
此后,不仅再无春晚机会,其他电视台也对他的参与望而却步,危机直接令他交不起女儿学费。
离开娱乐圈,陈佩斯一度只能靠妻子的积蓄在万亩荒山种地谋生。
多数朋友看衰他选择,都觉得他太“犟”,不懂得变通。朱时茂则继续忍耐,保住自己娱乐圈地位。
舆论一片惋惜,有人说他“不知感恩”,也有人说是自己作死,这些说法满是冷嘲热讽。
可正是这种不服输的个性,使得陈佩斯两年后卷土重来。他用自己收获的资金投资话剧市场,《托儿》、《亲戚朋友好算账》、《戏台》等原创剧目横扫全国话剧界,每部都百场巡演成爆款。
他用事实宣告:只要坚持自我,掌握创作主动权,平台不是唯一的出路。
此次将话剧《戏台》搬上大银幕,除了拓展传播渠道,也是陈佩斯为艺术理念发声的一步。
影片讲述侯班主为守护戏班与艺术品格而坚韧奋斗,其实正映照着陈佩斯这一生所经历的挣扎。
尽管遭遇打击与曲折,他始终没有放弃对创作自由、艺术尊严的执念。这种坚守比单纯的娱乐性更远,更值得被后辈尊重从一个草根小民到话剧巨匠,从万人空巷的小品王到默默无闻的农夫再到荧屏新秀,这方式诠释了当代艺术家最本真的力量。
结语
回顾陈佩斯的人生轨迹,可以看到他从来不是乖顺于体制的人。
他有才华,他有底线,即使在最艰难时刻也坚持原则。这种不向市场、平台妥协的坚守,在今天依然激励着许多创作者。
对于陈佩斯,或许我们该少一些冷嘲热讽、多一点敬意和思考。
任何一个为艺术、为公平抗争的人,都值得被铭记。你是否愿意像陈佩斯一样,捍卫自己的选择?欢迎在评论区聊聊你的看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