温馨提示:本站为该正规票务导购网站,提供国家话剧院票务中心正规的购票信息展示。
你现在的位置:首页 > 演出资讯  > 歌剧话剧

【纪念抗战胜利80周年】宜宾文化抗战之七:利用戏剧舞台宣传抗日‖陈明本

更新时间:2025-09-04 14:15  浏览量:2

宜宾文化抗战之七

利用戏剧舞台宣传抗日

陈明本

在江安县城国立剧专旧址的小院内,静静地挺立着一尊半身铜像,他就是民盟盟员、中国戏剧教育家、国立剧专校长余上沅先生。

20世纪20年代,余上沅先生与闻一多等结伴从美国留学回到祖国,共同发起了“国剧运动”。他在北京的住处是朋友罗隆基介绍租下来的,这里也成了排练用的小剧院。抗战前夕,余上沅与闻一多等筹备并创办过《学文》月刊,他还经常在储安平主编的《文学时代》上发表文章。

抗日战争爆发后,国立戏剧学校校长余上沅率师生于1939年春迁至宜宾江安,1941年剧校改名为国立戏剧专科学校,余上沅在江安主持办学6年多。

他身处大后方江安,心系抗日前线,积极与中共地下党加强联系,与国民党政府的卖国投降行为进行巧妙的斗争。

中共江安县委对国立剧专迁来十分重视,他们以江安戏剧协社的名义组织欢迎大会,演出了曹禺的剧作《原野》。中共江安县委代理书记张安国(中华人民共和国政府成立后曾任四川教育学院党委书记)有时也到剧专讲话,还派出一些地下党员参加戏剧短训班的学习,张安国与余上沅结下了深厚的友谊。①

1940年,曹禺在江安写成《蜕变》。剧情反映的是撤退到后方的省立医院院长腐败,管理混乱,院长不以救死扶伤为己任,而是同当地劣绅鬼混,打牌酗酒,互相勾结,发国难财。上级派视察专员暗访,发现了医院的弊端,腐败的院长被赶跑,胡作非为的庶务主任被下狱,整治后的医院成为一所规模宏大的伤兵医院。剧中的丁大夫有一颗对医务工作无私奉献之心,她毅然将儿子送上抗日前线,儿子负伤病危时,她仍通宵不睡,坚持护理着上百伤员……

这是一部揭露腐朽、催促新生、鼓舞人们坚持抗战的戏剧,但是,《蜕变》在重庆的演出却受到国民党当局百般刁难。

审查官质问:为什么剧中的后方医院要写成是“省立”的,这样写是不是要影射政府?为什么院长的小老婆要叫“伪组织”?(当时汪精卫已投靠日本,在南京组织起伪中央政府)这是不是影射蒋汪?为什么丁大夫的儿子要唱《游击队之歌》?最后一幕丁大夫送抗日伤兵病愈重返前线时,将一个伤兵送她的红肚兜挥舞着,为什么这肚兜是红色的?

余上沅与审查官老爷们反复斗争,《蜕变》终于在重庆公演。

余上沅在江安国立剧专任校长期间,曹禺的《蜕变》、吴祖光的《凤凰城》,还有根据巴金小说《家》改编的话剧等都是在江安第一次公演的;剧专在江安还公演了《以身作则》《岳飞》《女子公寓》等宣传抗日和反封建的话剧;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前剧专招生804人,有519人在江安上过学;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前剧专演出剧目241个,其中在江安就演出了144个。

宜宾人、复旦大学教授赵景深先生在《文坛忆旧》中说:“在现代话剧方面有功绩且有发电机一般的推动力量的是余上沅先生。”②

注释:

①《历代名人与江安》,江安县政协文史委员会主编。

②赵景深,《文坛忆旧》,北新书局,1948年。

(此文原载《宜宾民盟史》,陈明本等主编,西安出版社2015年出版,此次发布时有删改)

本文内容系原创

转载请注明:“来源:方志四川”

文/图:陈明本(四川省作家协会会员,宜宾市历史学会副会长)

场馆介绍
国家话剧院作为专为话剧演出而设计的国话大剧场为国家甲等剧场,其外观设计灵感来源于中国传统建筑与舞台元素,大剧场外观设计含蓄厚重。建筑顶部四片下垂的弧形体量犹如四幅张开的大幕,象征一出戏剧正要上演,建筑... ... 更多介绍
场馆地图
北京市西城区广安门外大街277号
乘坐6,613,109,46,122,410,38,76,42,53,477至广外甘石桥
中国国家话剧院剧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