温馨提示:本站为该正规票务导购网站,提供国家话剧院票务中心正规的购票信息展示。
你现在的位置:首页 > 演出资讯  > 歌剧话剧

大巴山的“戏剧活化石”!端公戏传承人张贵州的坚守与突围

更新时间:2025-08-27 11:31  浏览量:2

近日,广元市旺苍县的一场非遗交流活动现场,一位头戴木面具、手持司刀的表演者正踏着“搓步”起舞,清脆的铜铃声与牛角的颤音交织,引得观众屏息凝神。

端公戏表演。

这位表演者正是万源市玉带乡端公戏第七代传人张贵州,他带来的《光头山景点》选段,让这门流传于大巴山深处的古老艺术再次走进大众视野。

从祭坛到戏台

一门艺术的千年转身

“小时候第一次看端公戏,觉得震撼且神秘——那些木面具上的纹路像有魔力,师傅们一唱一舞,仿佛真能请来神灵。”张贵州摩挲着随身携带的牛角,记忆回到童年,“那时不懂,只知道这是祖辈传下来的‘本事’。”

端公戏流传于陕西与四川交界的大巴山区,这片因移民文化与巴文化交融而孕育出独特民俗的土地,让端公戏从古代设坛祀神的巫术仪式,逐渐蜕变为兼具祭祀与娱乐功能的地方戏曲。“道家文化与本地巴文化中的傩戏文化相结合,才有了咱们这端公戏。”张贵州解释道,从清咸丰、同治时期完全形成至今,它早已不是单纯的“驱鬼祀神”,“在部分地方,新房落成、新店开张、大病初愈等,都少不了这仪式。”

这门艺术的独特之处,藏在每个细节里。头戴的木面具凝聚着“先辈为民祈福消灾的朴素心愿”,张贵州至今记得第一次戴上“龙神”面具的感受:“顿觉周围一片肃杀,身体逐渐放空、头脑专注。司刀舞动的‘沙沙’声、牛角吹出的森严悲壮之感,给表演蒙上一层神秘面纱。”

绝技表演。

十二年磨一剑

刻在骨子里的传承

16岁那年,初中毕业的张贵州正式拜外公王大泮为师学端公戏,成为家族第七代传人。张贵州被唱词那神秘而温润的宗教色彩与悠扬婉转的旋律所吸引:“初中学业重,每天背完功课后再背唱词,总是背到深夜。”张贵州还记得,有一次,外公考核时他没唱好,手心被打得通红,当时气到想放弃,可一摸到那些祖传的面具,又能咬牙坚持。

此后12年,张贵州大半光阴都在与“九板十三腔”死磕。“二流板适合作请师辞,一字板宜配祈福语,四平板则得衬着武将的刚劲。”张贵州说,单是锣鼓“九板”的打法与“十三腔”的唱腔如何交织出万般变化,他就练了千百遍。就这样,他把歌调的平仄嚼透,再将锣鼓钹镲的轻重缓急一一刻进骨子里。

在张贵州心中,传承不仅是技艺的延续,更饱含着对祖辈和规矩的敬畏。“按照老规矩,出师前要焚香卜卦,确认是否具备传承资格;新角第一次登台,也得先叩问卦象,祈求出演顺利。这些流程看似古旧,却是祖辈传下来的仪式,藏着对先师的敬重。”他始终记得,每场戏开演前,必以牛角声打破寂静,用“赞赞”腔起韵——这不是形式上的敷衍,每一个动作、每一段唱腔里,都藏着他“尊师重道、不忘根本”的赤诚。

如今,张贵州家中还珍藏着几十副傩戏面具和几箱泛黄的戏本,他说:“这都是一代代传下来的老古董,是根,也是魂。只要这些物件还在,这份传承就不能断。”

走过艰难岁月

非遗的突围与新生

张贵州告诉记者,端公戏曾走过艰难的岁月。“有段时间它被当作封建迷信禁止,我外公把祖传的道具、剧本藏在伯父家的阁楼上,一藏就是20多年。”他抚摸着戏箱里的面具,声音低沉地说,“那时最怕的,是这门手艺断在我们这代。”

面对特技技艺的传承难题,张贵州有着自己的坚持。他曾在演出前被主办方以安全为由,要求删除“上刀山、过刀桥、下火海”桥段,但他断然拒绝。“这些绝技是端公戏的重要组成部分,凝聚着先人的智慧与胆识,要是真把这些删了,这戏就成了空架子,哪还有魂?”他说道。

2020年,张贵州斥资10余万元,将原道场重建为端公戏传习所,专门用于这门技艺的演练、传承与传播。2024年12月,端公戏成功入选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张贵州也因此成了远近闻名的“大忙人”——走乡串户巡演、赴各地参加文化交流活动。近日,张贵州受邀参加广元市旺苍县端公戏文化交流活动,并当选为川东端公戏协会副会长。

“端公戏过去依靠家族世袭方式承续,现在重在表演技巧的传承,主要靠师徒关系继承。”他坦言,不少年轻人觉得端公戏的仪式复杂,他总会耐心解释:“这是尚勤行孝、尊师重道、劝人向善的教化,更是大巴山的文化根脉之一。”

场馆介绍
国家话剧院作为专为话剧演出而设计的国话大剧场为国家甲等剧场,其外观设计灵感来源于中国传统建筑与舞台元素,大剧场外观设计含蓄厚重。建筑顶部四片下垂的弧形体量犹如四幅张开的大幕,象征一出戏剧正要上演,建筑... ... 更多介绍
场馆地图
北京市西城区广安门外大街277号
乘坐6,613,109,46,122,410,38,76,42,53,477至广外甘石桥
中国国家话剧院剧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