温馨提示:本站为该正规票务导购网站,提供国家话剧院票务中心正规的购票信息展示。
你现在的位置:首页 > 演出资讯  > 歌剧话剧

沉浸感,带旁观者入局

更新时间:2025-08-26 20:43  浏览量:2

在上海麦金侬酒店的昏暗走廊里,当《不眠之夜》的演员将带着体温的神秘信封塞进你掌心,指尖触到纸张褶皱的瞬间,你已不再是看戏人;在《只有峨眉山》的云雾剧场中,川剧艺人的水袖擦过肩头,衣料带起的风裹挟着松香气息,让你恍惚坠入跨时空的对话;在《星光·1953》的战场布景中,硝烟味萦绕鼻尖,战友的呼喊催促你紧握“急救包”冲入防空洞……当观众不再被禁锢于剧场的座椅,从沉默的“旁观者”变成踏入剧情的“局内人”,沉浸式戏剧正以颠覆式的体验,改写着人们对于戏剧的认知边界。

作为当代剧场艺术的革新形态,沉浸式戏剧最鲜明的标识,便是让观众完成从“隔岸观火”到“躬身入局”的身份转变。而这一转变的基石,正是“沉浸感”的深度建构。可以说,沉浸感不仅是沉浸式戏剧区别于传统戏剧的本质特征,更是其艺术价值与社会意义的核心载体。

在传统戏剧的空间中,镜框式舞台自带一种无形的“权力结构”,它像文艺复兴时期的透视法绘画,把观众的目光牢牢钉在“固定灭点”上;梯形观众席与抬高的舞台共同构建了不可逾越的审美距离,不仅将戏剧事件客观化为被凝视的他者,也同时剥夺了观众参与的权利。“第四面墙”如同透明的屏障,将舞台上的虚构世界与台下的现实空间严格区隔。观众被规训为静默的观察者,只能通过视觉与听觉间接感受剧情,这种单向传播模式在本质上强化了“艺术高于生活”的距离感。而沉浸式戏剧的革命性,正在于彻底瓦解了这道墙的束缚。

沉浸感的核心价值,更体现在其对“观演关系”的重塑上。在传统剧场中,演员的表演节奏、剧情的推进速度完全由创作者掌控,观众的反应对作品本身几乎不产生影响。而沉浸式戏剧通过赋予观众“叙事主动权”,构建了一种动态的、互动式的艺术关系。你的每一个选择——是跟着穿红裙的角色走进密室,还是停在原地翻看桌上的旧信件;是回应演员递来的眼神,还是转身追逐远处的脚步声——都在为戏剧文本注入新的意义。在《不眠之夜》这类多线叙事作品中,同一位观众在不同场次跟随不同角色,可能拼凑出完全不同的故事脉络;有些互动性更强的作品里,观众的投票甚至能决定某个角色的生死、某段剧情的结局。这种“参与式叙事”打破了艺术创作的封闭性,让观众从被动的“接受者”,变成了主动的“意义生产者”。正如德国戏剧理论家汉斯·蒂斯·雷曼在《后戏剧剧场》中所言,当代剧场的魅力正在于“消解作者的权威,让意义在观众与作品的互动中生成”。而沉浸感,正是实现这一目标的最佳路径。

从社会文化层面来看,沉浸感的建构,更回应了数字时代人们对“真实连接”的深层渴望。如今,短视频用15秒的碎片切割注意力,虚拟社交用表情包替代面对面的温度,人们越来越怀念那种“全身心投入”的体验——不是隔着屏幕“观看”,而是用身体、感官、情感去“在场”的真实。沉浸式戏剧恰好提供了这样的场域。当指尖触到道具的真实温度,耳畔传来角色的轻声低语,选择推动着故事走向未知,这份“在场的真实”便成了一面观照自我的镜子——观众在与角色、与他人、与艺术的互动里,观照自我内心的褶皱,观照社会关系的肌理,也观照着戏剧艺术本身的未来可能。

当然,强调沉浸感的核心价值,绝非意味着可以忽视叙事的完整性或表演的专业性。恰恰相反,真正成功的沉浸式戏剧,必然是沉浸感与艺术性的有机统一。那些只注重感官刺激而缺乏深层思考的作品,终究只是短暂的娱乐消费品,无法留下长久的艺术余香。只有将沉浸感作为承载思想的容器——用多元的感官设计让观众“沉浸其中”,用深刻的主题表达让观众“跳出思考”,让身体的参与最终指向心灵共鸣,才能真正实现戏剧“观照现实、启迪人心”的社会价值。

2025年8月26日《中国文化报》

第5版刊发特别报道

《沉浸感,带旁观者入局》

场馆介绍
国家话剧院作为专为话剧演出而设计的国话大剧场为国家甲等剧场,其外观设计灵感来源于中国传统建筑与舞台元素,大剧场外观设计含蓄厚重。建筑顶部四片下垂的弧形体量犹如四幅张开的大幕,象征一出戏剧正要上演,建筑... ... 更多介绍
场馆地图
北京市西城区广安门外大街277号
乘坐6,613,109,46,122,410,38,76,42,53,477至广外甘石桥
中国国家话剧院剧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