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千言万语不如清唱一句”,廖昌永在意大利科莫歌剧院唱响“中国之春”
更新时间:2025-05-15 16:00 浏览量:1
意大利当地时间5月12日晚,拥有212年历史的意大利科莫歌剧院迎来2024-2025年春季演出季收官音乐会——由上海音乐学院院长、男中音歌唱家、声乐教育家廖昌永携手世界著名声乐合作钢琴艺术家哈特穆特·霍尔带来“中国之春:廖昌永与哈特穆特·霍尔中国艺术歌曲音乐会”。
科莫歌剧院是意大利北部最古老、最具影响力的歌剧院之一,也被称为“小斯卡拉歌剧院”。在这里,演出将16首中国艺术歌曲化作流动的东方画卷,为观众献上一场跨越中西方文明的音乐对话。
现场还有不少观众专程从瑞士、奥地利、德国、西班牙等国赶来,音乐会结束后久久不愿离去。
作为古典音乐中一颗璀璨的明珠,艺术歌曲在欧洲已有将近千年的悠长历史。
2021年,中国艺术歌曲也迎来自己的百年大观。廖昌永与哈特穆特·霍尔联合编著的《玫瑰三愿:中国艺术歌曲16首》,由全球最古老的音乐出版社——德国大熊出版社出版发行,是中国古诗词谱曲的艺术歌曲首次以中、德、英三种语言在国外出版。
而5月12日晚两人在科莫歌剧院联袂上演的,正是这16首中国艺术歌曲精品。
音乐会的曲目单堪称一部微缩版的中华精神文明史:《幽兰操》里有着先秦文人君子的气节,《枫桥夜泊》《阳关三叠》的一物一景尽是唐朝士人对家国秩序的期盼、与友人难舍的情感,《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映照着宋代的生命哲思,《玫瑰三愿》里又有战时文人临危不乱的风骨……
正如哈特穆特·霍尔所言:“艺术歌曲,就是诗歌和音乐的二重奏。”这16支曲子,采诗合乐,把中国音韵美、文学美、情感美和深刻哲思融于音乐。
“千言万语不如清唱一句。”廖昌永说,“对外国观众来说,虽然他们不一定能听懂中文,但往往能被中国艺术歌曲独有的韵味和深厚的情感所打动。而音乐家在舞台上的表演更是与观众交流的过程,满怀深情地演唱,就会收获观众真诚的反馈,这样的音乐传递出的真善美总是能够穿过时空、越过山海,唤起人们的心灵共鸣。”
当地音乐评论家们评价说:“歌唱家的技巧完美、艺术感染力丰沛、音色如丝绒般悦耳、每个发音吐字都清晰可辨,有如室内乐般的婉转呼吸变化。”
步履不停,绘制中国艺术歌曲世界版图科莫歌剧院的演出结束后,廖昌永与哈特穆特·霍尔的艺术歌曲之旅还将前往德国、芬兰等地,绘制出中国艺术歌曲在全球范围内更广阔的文化地理版图。
“这些年,通过中国艺术歌曲的国际推广,欧洲的观众对中国音乐艺术的过去与未来,对用中国的美丽语言所讲述的人类共同的悲喜深感震撼和共鸣,这就是音乐的意义所在。”哈特穆特·霍尔说。
除了当晚的音乐会之外,廖昌永此行还与上音师生走进在国际音乐界享有盛誉的意大利“加拉拉泰普契尼音乐学院”校园,通过大师班、讲座等活动,与当地学子、观众面对面交流音乐与传播中国文化的感悟。
得益于上海音乐学院多年来构建的“教创演研”一体化人才培养模式,从中国艺术歌曲百年项目到连续举办四届的中国艺术歌曲国际声乐比赛,再到在瑞士、维也纳、意大利、德国、芬兰、澳大利亚、新西兰等地唱响“中国声音”,如今已形成了别具一格的“创研-传播”系统。值得一提的是,上海音乐学院中国艺术歌曲海外展演项目荣获2023年度、2024年度上海市国际传播领域的最高奖项“银鸽奖”。
在廖昌永看来,“我们不遗余力地在全世界推广中国艺术歌曲,一方面,希望通过中国艺术歌曲,将来自不同国家、不同民族、不同文化的歌唱家聚在一起,促进中外艺术文化交流互鉴;另一方面,我们也希望通过中国艺术歌曲,继承黄自、贺绿汀、周小燕等前辈的教育精神,为中国培养优秀的艺术人才。在全世界的艺术歌曲中找到中国艺术歌曲的位置,同时让中国艺术歌曲登上国际舞台,表达中国文化的丰富内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