温馨提示:本站为该正规票务导购网站,提供国家话剧院票务中心正规的购票信息展示。
你现在的位置:首页 > 演出资讯  > 歌剧话剧

河南省话剧院新剧《黄河儿女》首演,再现中原文化史诗

更新时间:2025-05-13 19:10  浏览量:1

## 《黄河儿女》:当话剧舞台流淌出黄河的千年血脉


郑州市豫剧院《黄河儿女》 - 抖音


黄河水滔滔,中原魂悠悠。河南省话剧院倾力打造的大型原创话剧《黄河儿女》近日震撼首演,这部被观众誉为"会呼吸的中原文化史诗"的作品,以其独特的艺术魅力在话剧界掀起一股"黄河热"。当大幕拉开,观众仿佛听到了母亲河千年的低吟浅唱,看到了黄土地上生生不息的生命图景。


豫剧现代戏黄河儿女绽放中原南腔北调好戏郑上演


舞台之上,黄河不是简单的布景,而是一个有血有肉的角色。导演巧妙运用多媒体技术,让奔腾的黄河水从舞台倾泻而下,浪花飞溅间,观众能感受到水珠扑面而来的湿润。更令人叫绝的是,舞台地板下暗藏机关,演员行走时会有"泥沙"随之流动,那种脚踩黄土地的质感通过视觉传达到每位观众的身体记忆中。这种沉浸式体验,让久居城市的人们重新找回了与土地的血脉联系。


《黄河儿女》的叙事结构独具匠心,它没有采用传统的线性叙事,而是像黄河一样九曲十八弯,通过一个现代考古学家发现黄河古村落遗址的视角,将八千年的裴李岗文化、五千年的黄帝传说、三千年的商都往事、七十年的治黄壮举有机串联。剧中,仰韶彩陶上的纹饰会突然"活"过来讲述先民的故事,殷墟甲骨上的文字会在空中飞舞组成诗句,这种魔幻现实主义手法让沉睡的文物在舞台上重获新生。


在表演艺术上,《黄河儿女》实现了革命性突破。演员们经过半年多的黄河沿岸采风,将船工号子、豫剧唱腔、民间快书等非遗元素自然融入话剧表演。特别是剧中"黄河决堤"那场戏,演员们用身体模拟洪水冲击的态势,通过现代舞与武术的结合,创造出一种名为"黄河身韵"的新型表演语汇。当三十位演员组成"人肉堤坝"在舞台上与"洪水"搏斗时,观众席中不少人下意识抓紧了座椅扶手。


该剧的音乐设计堪称一绝。作曲家从民间收集了上百种黄河沿岸的劳动号子、婚丧嫁娶的曲调,用交响乐重新编配。最震撼的是第三幕"治黄大会战",舞台左侧是传统的豫剧乐队,右侧是西洋管弦乐团,两种音乐体系时而对抗时而融合,象征中西文化在黄河岸边的碰撞与共生。当《黄河大合唱》的旋律以全新的电子混音方式重现时,现场不少老观众热泪盈眶。


《黄河儿女》的服装设计暗藏玄机。主要角色的服饰都采用黄河沿岸特有的天然染料,随着剧情发展会逐渐褪色,象征岁月的流逝。特别是女主角的嫁衣,从鲜红到暗红再到泛白,记录了一个黄河女儿的一生。更巧妙的是,这些服装在特定灯光下会显现出隐藏的黄河水文图,暗示人与河流的命运交织。


这部剧最打动人心的是它对"黄河精神"的当代诠释。没有简单歌颂,而是通过一家三代治黄人的矛盾冲突,展现保护与开发、传统与创新的辩证关系。剧中老河工说:"黄河不需要被征服,需要被理解。"这句台词引发观众深思。在气候变化、生态危机的今天,《黄河儿女》给出了一个中原文明的回答:真正的智慧是学会与自然对话。


演出结束时,出现震撼一幕:演员们捧出从黄河源头取来的真实河水,缓缓倒入舞台中央的沟槽,形成一条微型"黄河"。观众席自发传递着从家乡带来的黄河泥沙,最终汇聚到舞台上。这个行为艺术象征着黄河儿女的血脉相连。有观众动情地说:"这不是话剧,这是一次文化认祖的仪式。"


《黄河儿女》的成功启示我们:地方文化不是博物馆里的标本,而是可以不断重新诠释的活态基因。河南省话剧院用创新思维激活了中原文化的DNA,让黄河故事有了当代表达。这种既扎根泥土又仰望星空的创作态度,或许正是讲好中国故事的关键密码。该剧即将开启全国巡演,这股"黄河潮"必将冲刷更多人的文化心田。


场馆介绍
国家话剧院作为专为话剧演出而设计的国话大剧场为国家甲等剧场,其外观设计灵感来源于中国传统建筑与舞台元素,大剧场外观设计含蓄厚重。建筑顶部四片下垂的弧形体量犹如四幅张开的大幕,象征一出戏剧正要上演,建筑... ... 更多介绍
场馆地图
北京市西城区广安门外大街277号
乘坐6,613,109,46,122,410,38,76,42,53,477至广外甘石桥
中国国家话剧院剧场